近日,一则中国职业拳击手在澳大利亚遭遇暴力袭击的消息,再次将海外华人的安全问题拉回公众视野——2025年10月14日,25岁的周润琪与妻子在新南威尔士州乘坐公交车时,因一场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冲突,经历了一场险些危及生命的袭击,而这位拥有两条国际拳击金腰带的运动员,全程选择了克制未反击。
据10月17日的报道称,冲突的起点并非偶然,而是带有明确排斥意味的言语攻击。当时,几名乘客突然对周润琪夫妇说出“滚出我们的地盘”“这里不属于你们”等话语,字里行间的种族歧视敌意,瞬间打破了公交车内的平静。言语冲突很快升级为肢体暴力,一名女性袭击者率先动手,猛地拽住周润琪妻子的头发,试图将其拖拽。见妻子遇险,周润琪立刻上前阻拦,却没想到此举引来两名男子的围攻,其中一人甚至掏出改锥类锐器,直接刺向他的头部——事后检查发现,这个伤口距离后脑要害仅数厘米,差一点就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混乱中,周润琪的妻子还被强行拖下公交车,在车外继续遭到围殴,而周润琪在多次试图制止暴力的过程中,头部反复受创,身体逐渐支撑不住。
这场袭击给周润琪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:头部锐器伤引发脑淤血与脑震荡,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,他曾昏迷近十分钟,一度生命垂危,医生表示后续需要长期休养才能逐步恢复,短期内根本无法进行高强度活动。
让人意外的是,作为职业拳击手,周润琪拥有专业的格斗能力,职业生涯中更是取得11胜3负1平的战绩,4次以KO对手获胜,还曾拿下WBC亚洲超蝇量级洲际金腰带、IBO亚太羽量级金腰带,目前在世界超雏量级排名第160位,应对普通冲突本应游刃有余,但他全程没有选择反击。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现实:一方面,他原定11月1日有一场卫冕战,一旦因斗殴被卷入法律纠纷,可能面临职业拳击执照被吊销的风险,职业生涯将彻底中断;另一方面,妻子在现场一直劝阻他,担心反抗会让局势更糟,加上澳大利亚法律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极为严苛,稍有反抗就可能被定性为互殴,反而要承担法律责任。

事件发生后,周润琪第一时间报警,澳大利亚警方通过公交车及周边的监控录像,很快抓获了两名主要嫌疑人,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。据了解,周润琪是河南新乡人,2024年才移居澳大利亚,此次遇袭后,他计划在配合完警方调查后尽快回国休养,远离当地的安全隐患。
这场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讨论,网友的评论多集中在三个维度,且整体保持理性,未出现极端情绪化的声音。在国籍争议方面,有网友提出疑问,认为周润琪2024年已移居澳大利亚,质疑“中国拳击手”这一标签是否恰当,甚至提到他曾代表海外赛区参与赛事,觉得“不该再以中国身份强调事件”;但更多理性声音认为,种族歧视针对的是他的亚裔身份,与国籍无关,“无论移居到哪个国家,遭遇不公时都该得到关注”,国内媒体也同步发声,强调“种族仇恨犯罪不分国界,必须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谴责”,并呼吁中国领事机构关注此事,为海外华人提供必要的安全支持。
关于“打不还手”的争议,初期确实有部分网友表示不解,觉得“拥有专业格斗能力却不反击,太懦弱”“丢了拳击手的脸面”;但随着未还手的原因被披露,讨论逐渐回归理性——有熟悉澳大利亚法律的网友解释,当地司法体系对正当防卫的界定非常严格,“哪怕是被袭击,只要反击力度稍大,就可能被认定为互殴,面临罚款甚至拘留”;还有关注职业体育的网友提到,职业拳击手的执照管控极严,“一旦涉及暴力事件,不管对错,都可能被协会吊销执照,几年甚至终身无法参赛”,大家逐渐理解,周润琪的克制不是懦弱,而是权衡职业前途与法律风险后的理性选择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事件被澳大利亚媒体《今日悉尼》明确定性为“种族仇恨犯罪”后,网友们开始关联近期类似案件——2025年7月,一对中国夫妇在霍巴特街头遭遇无故袭击,导致女方手臂骨折;5月,悉尼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放学途中被多名青少年围殴,头部受伤并伴随轻微脑震荡。“这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针对亚裔的系统性治安问题”,有网友这样留言,认为澳大利亚在防范种族歧视暴力方面存在明显漏洞,“当地警方对这类案件的重视程度不够,事后处理也偏轻,才让袭击者有恃无恐”,不少人呼吁当地政府出台更有力的措施,切实保护亚裔群体的安全。
从这场事件来看,周润琪的克制并非没有缘由,一边是多年打拼才站稳脚跟的职业拳击生涯,一边是当地法律对正当防卫的严苛限制,他的选择更多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。而更值得深思的,是海外亚裔持续面临的安全隐患——从霍巴特到悉尼,短短半年内多起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发生,说明种族歧视带来的风险从未消失,当地在治安防控和种族平等教育上仍有很大改进空间。希望周润琪能在回国后顺利康复,也期待澳大利亚警方能尽快查清案件细节,给受害者一个公正的结果;更希望未来有更完善的机制,无论是领事保护还是当地治安措施,都能为海外华人筑起一道安全屏障,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。